古建筑修缮用原木的贮存保管技术—问题的提出
中国古代建筑的样式和风格在世界上独树一帜,更有一些重要的木结构建筑,已在世界上成为全人类的文化遗产。但是,木材作为一种生物质材料,本身有着天然的缺陷,也溶液遭受微生物侵害,以及受到物理、化学扥因素的损伤。因此,古建筑在修缮中,木构件的修补和更新已成为一个重要内容。笔者根据故宫百年大修中更新用原木的选购及贮存的实践,提出在古建筑修缮中的原木保管新技术,为在木结构古建筑修缮中,减少损失,降低成本提供技术参考。
1 问题的提出
中国古建筑所用木材的树种选择,或出于地域、气候,或出于封建体制的考虑,种类庞杂。现代的修缮欲选用与原来完全一致的树种已不太可能。特别是我国天然林禁伐后,原材料可供选择的余地更小。为达到古建筑维修的“修旧如旧”,必须采用能体现原建筑特点的原材料,通常只能选用材性相近的木材替代。因此,在古建筑修缮立项后,当务之急是选料和备料。
GB 50165-92《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规范》中规定,维修的木构件含水率必须达到20%以下才能做油饰,但在实际施工中,由于受木材采购时间紧促、施工期短等影响,木材含水率往往高于标准规定值,造成修缮后的木构件表面饰面在短时间内发生剥落、彩绘褪色等现象,也极易发生大面积的再次腐朽。
采购的原木含水率一般在70%~80%,为保证修缮用木材的含水率符合标准要求,最简单有效的办法是提前备料,通过一定时期的气干,逐步降低木材含水率,达到标准规定的要求。而原木的气干又是个很缓慢的过程,因此,必须对原木进行合理、妥善的保存,使木材在含水率降低的同时,避免在此期间发生受菌、虫的侵蚀以及开裂变形等现象,而导致原木材质下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