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国西南地区木材工业的科技现状与任务—西南地区木材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模式
1 西南地区木材工业的现状与发展模式
西南地区,辖云南、四川、重庆、贵州、西藏五省/市,占国土面积的24.1%;林地面积达1700万hm2,林木蓄积量达31亿m3,乐章那全国总量的1/3。
自1998年以来,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,国家林业局“十一五”规划亦明确提出:人造板制造业的重点发展区域,应分布在东南沿海、华北、华东和东北。此后的几年间,云贵川的木材工业发生了严重萎缩,大量企业关闭、封存或转让。
1.1 行业现状
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后,云南省的木材工业产品结构被迫做出大幅调整。云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2007年云南省人造板产量仅87.47万m3 ,其中,锯材、胶合板的产量大幅下降,而以小径材、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中密度纤维板(MDF)、刨花板、细木工板、集成材等,产量有较大幅度的增长。
总体上,通过引进世界先进水平的成套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,改进国产成套中小型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,以及云南木材加工企业的资本重组,全省木材加工及人造板企业,基本完成了股份合作,兼并、承包、租赁、拍卖等方式的改制;同时,省外、国外资本的进入,也使得云南省木材工业的行业水平有所提升,但仍然存在诸多问题:
1) 木材原料,特别是新生的阔叶树材资源增长乏力,曾经风行的边贸木材也已近绝境;
2) 产业和生产规模小,集约化程度低。如刨花板生产企业,平均规模<1万m3/a;
3) 原料、成品的运输成本、生产成本高;
4) 深加工水平低。进入市场的大多为锯材和人造板素板等初级产品,而家具等深加工产品几乎都由外省倒流;
5) 管理水平低,缺乏打造品牌的能力和手段;
6) 企业经济效益差,资金匮乏,无力实现再发展或投入研发。
尽管如此,云南省仍规划到2010年,全省木材工业的总产值要达到83.4亿元;2020年达到140.2亿元。
1.1.2 四川
四川省的木材加工业亦曾受到重创。但近几年,由于国栋建材、升达林业、新福屋木业、恒希木业、吉象木业、南充-达州-巴中-宜宾的中/高密度纤维板产业带,以及成都、重庆等地的木材防腐、机械制造等企业的兴起和发展,使四川的木材工业得到一定恢复。尤其是家具产业发展较快,基本实现了本地素材本地加工升值。
四川省林业产业发展纲要提出,到2010年,全省人造板产量要达到100万m3 (含恢复生产40万m3 )。但据报道,2008年上半年,四川省的人造板生产能力累计已达252.6万m3 。预计到2010年,全国人造板生产能力有望突破500万m3,
1.1.3 其他省区
重庆市的重庆木综厂早已关闭,但以生产各种实木日用品的“谭木匠”,却很活跃。
贵州省的木材工业一直不发达,全省现有人造板年产量仅20万 左右。尽管这些年大量种植用材林,特别是种植增值较大的阔叶树材,及大量竹林,但其加工业的产值,仅为贵州林业总产值的22%左右,林业产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。政府曾打算建立贵州林产加工中试基地,以适应科技支撑的需要,但尚面临资金问题。政府亦曾规划,到2010年,贵州的人造板生产能力要达到185万m3/a。
西藏地区共有木材加工企业5家,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区,年产锯材约10万 。但因大部分木材原料的材质较差、运距远、价格高,加之加工设备老化,故产品成本高,企业亏损严重。
综上所述,西南地区木材工业的现状可以归纳为:
1) 木材工业的地位得不到认定,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;
2) 木质原料短缺,但竹材和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,并有较大量的阔叶树材资源;
3) 技术含量高的增值产品少;
4) 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小,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;
5) 资金不足,企业再发展能力不够;
6) 缺乏研发投入,自主研发能力薄弱。
1.2 发展规模
由于西南地区大部分的原料木材,直接来自于生态环境敏感地带,因此,西南地区的木材工业更需早日形成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。
根据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》,云南省及时提出《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的意见》在全省首批100家工业循环经济发展试点企业中,有50余家木材加工企业被纳入云南省《2005至2007年云南省推进工艺企业清洁生产行动计划》。目前,这些企业正接受“能耗审计”等政府的监管。
以人造板、建筑、房地产、建材等为主业的四川国栋建设股份有限公司,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途径,投资近10亿元,建设了先进的木质/秸秆人造板生产线,将环境保护、农业剩余物利用、清洁生产与企业的发展有机低结合起来。2005年,国栋公司牵头举办了“中国四川循环经济理论研讨会”,目前,是国家发改委、财政部、税务总局等六部委发布的全国第二批循环经济大型试点企业之一。